查看原文
其他

哈佛大学教授揭秘:为什么有了钱和房子,你还是不幸福?

读者大学 2020-09-03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网易公开课 Author 公开课白小哲


编者按

文章里有段话,说得特别有道理:


所谓缺钱,就是你的欲望比你的收入多一块钱;所谓富有,就是你的欲望比你的收入少一块。


大多数人的不幸福,就是欲望超过了收入。

作者 | 小哲
来源 | 网易公开课(ID:open163)


之前一个经常在社交媒体分享妻子和女儿日常生活的小哥火了。

他已经结婚13年,却一直坚持把妻子做饭的照片拍得美美的。

“今天,老婆为我和女儿做了面包,我们叫它‘周末柠檬’,老婆厉害!”

“今天周末,和老婆一起做了水果酱,超级新鲜!我就赶快拿起相机准备拍照,但是怎么取景都取不对,半蹲着?站起来?离远点?回过神来,老婆正站在我对面傻笑着看着我……”

▲@akipinnote / Instagram


在他的镜头下,大多只是妻子的一只手,还有锅碗瓢盆,却充溢着岁月静好的温柔感,虽然看不到镜头后他们一家三口的笑容,但能想象到他们是有多幸福。

一室两人三餐四季,平淡而又真实,这是很多人理想中的生活。

幸福没有标准定义,却也是一种能力。

在联合国发布的《世界幸福报告》中,中国排在第86位。

过去的40多年里,我们的物质水平、生活质量和人均寿命都有了显著的提高,但就主观的幸福感而言,如今的国人还不如25年前幸福。

英国经济学家阿瑟·杨格说:

“真正的幸福,双目难见。真正的幸福存在于不可见事物之中。“

现代化,是一个充满悖论的进程,貌似幸福与财富不成正比,与教育水平也挂不上钩。

我们获得幸福的能力,究竟去哪儿了?

幸福秘诀一
认清自己

哈佛大学排名第一、最受欢迎的课程,不是讲赚钱的,而是泰勒·本-沙哈尔博士的《幸福课》。

这个课试图解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:人来到这个世上,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。

沙哈尔博士坚定地认为:

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,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。

何谓幸福?

幸福是一种快乐、满足、积极的体验,是一种能体会到生活是美好的、有意义的、有价值的感觉。

每个人对快乐的定义不同,同样,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也不一样,可是沙哈尔博士认为,获得幸福快乐的路径大同小异。

“幸福课”不提供任何新的知识, 只教人看待自己的角度。

不是要追求“如何幸福”,而是“如何更幸福”——改变对待自己的方式,这就是让你更加幸福的秘籍。

《当幸福来敲门》里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:There is no “Y” (you)in happiness, there is “I”.


幸福,在于我们自己。

沙哈尔说,现代人大多数时间花在外部,观照自己的时间太少了。

想要在增加幸福感的路上迈出第一步,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“自我察觉”。

和外界因素相比,内在因素在提升幸福感的作用上更加重要。

身边的声音总是强调,当你有车有房,当你赚上大钱,你就幸福了,可无数的例子却让人们发现事实真相并非如此。

研究表明,当人们的基本需求满足后,财富对幸福感的影响很小。

《圆桌派》的某一期里谈到“为什么总感觉越来越穷”,嘉宾说,人要学会区分needs和wants,富人需要解决的大部分问题都叫wants(想要),而穷人则是 needs(需要) 。

生活水平远高于温饱线的人也会抱怨自己缺钱,因为他们虽然赚的钱不少,但欲望也在滋长。 

没钱的时候吃方便面;有钱的时候吃西餐;更有钱的时候,还有满汉全席等着他。

如果抛开极端贫困的情况,对于大多数人,“所谓缺钱,就是你的欲望比你的收入多一块钱;所谓富有,就是你的欲望比你的收入少一块。”


富豪也缺钱的。虽然赚的钱多,但欲望也在滋长。

没钱的时候,买几百的衣服,有钱的时候买几千的衣服,更有钱的时候,还有几万、几十万的衣服等着他。

所谓内在因素,是指人对世界的解释和关注点。

“幸福课”告诉我们:

要获得幸福,就要让自己完成“Transformation(转变)”,这种转变,就是把看问题的视角从看向外界转变到看向自己。


但彻底“禁欲”,只能从短期提高人们的幸福感。要从源头上改变这个问题,必须要建立正确的期待。

正确的期待意味着,相信内在的改变,而非外界的成功和失败。

约翰·科特教授曾收集了哈佛20年来对MBA学生的调查,所有学生都很成功,但只有一小部分人,特别特别成功,也即在收入、名声、生活等方面,都特别令人羡慕。

经过研究科特发现,这种“特别成功”主要在于两点:

1、十分相信自己(motivated)
2、他们一直在问问题,无论是问谁,他们一直都在好奇(life-long learners)

也即,在肯定自己价值的同时,不断完善在某些领域依旧无知的自己。

认清自己才能保持正确的期望,认清自己才能肯定自己的价值。

周成功在《寂寞是一种修行》中说:

“懂得自我欣赏的人不是自恋也不是自怜,而是能够在各种外界的压力下坚持走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,用时间证明自己确实是一个十分优秀的人。“


一个人的幸福感从来就不存在于与他人的比较中,个体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完善才是通往幸福和成功的康庄大道。

幸福秘诀二
营造幸福的氛围

很多人都知道皮格马利翁效应,有两名心理学教授去了所普通的小学,对校长和教师说明要对学生进行“发展潜力”的测验。

她们随机地抽取了一些学生,把名单提供给任课老师,郑重地告诉他们,名单中的这些学生是学校中最有发展潜能的学生,并再三嘱托教师,要在不告诉学生本人的情况下进行长期观察。


8个月后,当她们回到该小学时,惊喜地发现,名单上的学生不但在学习成绩和智力表现上均有明显进步,而且在兴趣、品行、师生关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。

期望对于人有巨大的影响,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,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。

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“皮格马利翁效应”。

不论是来自自己还是他人,赞美、信任和期待都具有一种能量,能改变人的心态和行为。

这就是被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的皮格马利翁效应,哈佛的《幸福课》告诉人们,这种效应同样也可用于提升人的幸福感。


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·马斯洛曾调查过一批相当有成就的人士,这些人向他形容过一种体验:

发自心灵深处的颤栗、欣快、满足、超然的情绪,来自人类生命中最精彩,最幸福的时刻,是最令人心醉神迷,欣喜若狂,极乐体验的高度浓缩。

这种体验被称为“高峰体验”。

高峰体验会消逝,只存在一刻,但存在震荡效应。人在接受一次突然的剧烈创伤(比如911事件)后,大脑结构,其中的化学物质会被改变,会破坏旧的并建立新的神经通路。这种影响常常是影响一生的。

反过来,积极的突发的剧烈的事件同样具有震荡效应——一次美好的极乐体验也可能造成相应的生理变化并影响后半生。

由于人的大脑分不清现实和想象,重复想象高峰体验,可以巩固,加强这种体验。

将环境布置得更为“幸福”,有意地让自己处于能得到他人的赞美和肯定的环境,营造幸福的氛围,也能提升幸福感。

幸福秘诀三
改变看待世界的角度

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人们每天都在接受无数的信息,可只关注信息本身是不够的。

不论是学术还是媒体,都更倾向于关注消极的部分以博人眼球,长久下来,受众也容易跟着它们的思路,去看到这个社会不好的一面,事实上,这种信息接收的现状是不健康的。

所以,解读信息,其实比信息本身更重要。

信息是客观存在,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,作为个体,我们并不能改变接收的内容,但我们能改变自己的“容器形状”。

央视主持人欧阳夏丹早年就职于上海电视台,却在事业最顺利的时候选择北上,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中央电视台开始全新的一轮打拼。

刚到北京那会儿,是她人生最低落最黑暗的时间,但即使累到虚脱,她也能在台前调侃:

“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,我把它奉献给《第一时间》。”

“谁也不能保证时刻出类拔萃,我已经尽全力做到最好,就算没有成功,只要付出过全力,剩下的就是乐观地面对生活。”

“To appreciate what is working, when we appreciate good, the good grows”——当人们选择看到事物好的一面,看到自己优秀的一面,也就是它们不断增值不断累积的时候,哪怕一开始好的部分占据的比例再小,经过长年累月的灌溉,终有一天能收获成功和幸福的果实。


选择的权力永远在自己手上,给你快乐和幸福感的,不是这世界如何,而是你解读它的方式。

幸福秘诀四
不逃避负面情绪

身边有这样的一位好友,上学时他是学校的风云人物,但毕业之后的生活一直不能尽人意,多次考研也屡屡失利。

他几乎崩溃,抑郁、愤怒,心里堆满了负面情绪。

他天天把自己关在家,身上负着很重的压力。

不和人交往,更不敢出现在同学聚会里,因为害怕从前很好的朋友会带着有色眼镜看他。

“我真是太差劲了”,那一阵子,他说的最多的便是这一句话。

每个人都不完美,又总存着想要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的心。

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是件痛苦的事,特别对于那些从象牙塔迈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,随之而来的负面情绪更是给我们的处境雪上加霜。

《幸福课》中提到,痛苦、焦虑等负面情绪对于人来说不可或缺,而我们要允许自己作为人所产生的任何情绪存在。

而学习积极心理学,不是为了避免负面情绪,而是有能力处理负面情绪。


快乐的生活从来不是一条直线,不去面对现实的难处,选择逃避会让人迷失自我。

因为拒绝接受现实并不能让事情变好,当人们允许自己感受痛苦的情绪,才更容易体验积极。

幸福秘诀五
养成让自己快乐的习惯

温水中的青蛙,因为开始时水温的舒适而悠然自得,直至发现无法忍高温时,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,被活生生地在热水中热死。

这个故事常常被用来警醒人们要提防安逸的环境,因为人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所迷惑,最终导致消沉放纵。

换一个角度讲,过于轻松并不是真正的幸福,不仅是因为它具有迷惑性,更是因为人的快乐很大部分来自于自己所获得的成就。

就像以为听了“幸福课”就能幸福的妄想一样,没有行动的乐天也将和幸福无缘。

行动的终极目的在于“自我和谐“,就是将自己置于风险,躲开舒适区(得心应手),来到拉伸区(有点挑战),但不要越过界限走进恐慌区(极其挫败)。

其实每个人都存着改变自己的心,然而我们却总听到人们抱怨说由于自己的自律性不够,但哈佛幸福课说,与其依赖自律,不如依赖习惯。

著名心理学家罗伊·鲍迈斯特在实验中召集了两组人,让他们坐在两个房间里。

他们身边分别放有刚刚烤好的巧克力脆饼和甜菜根,实验发起者让他们在房间里等一会儿,并告诉他们,那些食物是为下一个实验准备的,千万不要吃。


十分钟后参与者被带去参加一个非常困难的测试,这个测试困难到几乎没人能坚持到最后,然而心理学家关心的并不是他们是否成功完成实验,而是他们在放弃之前,能够坚持多久。

实验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,巧克力脆饼组坚持的时间,远远小于甜菜根组。

这个实验说明:人的自律都是有限的。只要诱惑足够大,或者困难足够难,自律也是无法长久的。

巧克力明显更加诱人,所以巧克力实验组的成员事先动用了更多的自律,也就无法在之后的测试里坚持得够久。

回想一下自己和身边人,大学时总认为每天六点半起床和按时背英语单词是非常学霸的行为。

殊不知,对于他们而言,这些行为和每天起床刷牙洗脸上学上班这样的事毫无差别,要知道,最开始被塑造的习惯最终会反过来塑造我们自身。


与其依赖自律,不如让“惯性“带着我们前进,无需严格自律的成功法则就是——

“把成功的习惯,变为我们每天吃饭喝水这样理所当然的事情。”

人们觉得自己不够幸福的原因往往在于对现状不满,想要改变,不如从养成让自己快乐的习惯开始,比如每天留些空白的时间,比如在生活中给自己准备些小惊喜。

每个人的路都不一样,有的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取得多么宏伟的成就,然而活得快乐却是人人都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。

收获幸福,你就是人生最大的赢家。

公众号对话框回复“幸福”
获取《幸福课》视频链接


作者:本文转自公众号“网易公开课”,分享你想要的知识。公众号:“网易公开课”(ID:open163)微博@网易公开课。

【往 期 推 荐】




想看《幸福课》的同学

点个“在看”告诉我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